福彩3d组三组六预测论坛
你的位置:福彩3d组三组六预测论坛 > 新闻动态 > 曾熙隶书的特色及意义
曾熙隶书的特色及意义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23:08    点击次数:69

曾熙(1861—1930),字季子,号农髯,清末民初碑学巨擘,与李瑞清并称「南曾北李」。其隶书熔铸汉碑精髓与篆籀笔意,于沉雄中见灵动,在清末书坛独树一帜,既承续金石考据之脉,又开碑帖融合之先河。

一、隶书特色:熔碑铸帖,别开生面

1. 笔法:篆隶交融的「圆劲」美学

曾熙取法《石鼓文》的中锋圆笔,融入汉隶「蚕头燕尾」的波磔之势,形成「以篆入隶」的独特笔法。其线条摒弃清代隶书常见的方折刻板,转而以裹锋绞转写出浑朴圆劲的质感,如《张迁碑》的骨力与《曹全碑》的秀逸在笔端浑然一体。观其隶书横批,横画起笔若古篆藏锋,收笔则化燕尾为轻挑,似断还连,于厚重中透出飘逸之气。

2. 结体:宽博开张的「篆籀气象」

打破汉隶扁方结体的常规,曾熙将篆书的纵势与隶书的横势相糅合,字形或长或方,随势赋形。如《隶书四屏》中,「道」「德」等字舒展撇捺,形成开张的体势,而「天」「地」等字则压缩横画,以竖笔撑其骨架,兼具《石门颂》的雄放与《乙瑛碑》的端严,呈现「稳中求变,险中藏夷」的结构张力。

3. 章法:碑意帖韵的「虚实相生」

受帖学章法影响,曾熙隶书突破汉碑界格的束缚,字距行距疏朗有致,墨色浓淡自然渗化。其横幅作品中,常以字群的大小错落形成节奏,如「云鹤游天」般空灵,又因笔力沉雄而具「奇峰坠石」的磅礡感,将碑派的雄浑与帖派的气韵熔为一炉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二、历史意义:碑学运动中的承转之功

1. 破清代隶书之囿,开碑帖融合之路

乾嘉以降,隶书多拘于《张迁》《礼器》等碑的方整范式,曾熙则以篆籀笔意活化碑刻刀痕,使隶书从「石刻形态」回归「笔墨书写」。其弟子张大千曾言:「农髯师作隶,以《石鼓》《大盂鼎》意入之,故线条如青铜盘曲,苍劲而含古意。」这种突破直接影响了民国书家对碑学的书写性探索。

2. 以书育人,传承金石文脉

在上海美专执教期间,曾熙将碑学理念融入教学,强调「学碑需通其笔,非摹其形」。他临写汉隶常参以行草笔意,使静态的碑刻焕发生机,这种「活化传统」的理念深刻影响了谢无量、胡小石等后世书家,为碑学从学术考据转向艺术创作奠定基础。

3. 文化转型期的审美范式建构

清末民初,金石学与西学思潮碰撞,曾熙的隶书既保留「尚质」的碑学精神,又注入文人书法的「写意」品格,形成「古不乖时,今不同弊」的审美范式。其作品中蕴含的「以古开新」智慧,恰是近代书法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精神缩影——正如他在《隶书联》中所书「养气若春海,读书如古贤」,将金石气与书卷气合而为一,为传统书体的当代转化提供了重要启示。

曾熙的隶书如青铜古器上的铭文,在斑驳锈迹中透出历久弥新的光芒。他以文人之笔重释汉隶,既让碑刻的骨血复归笔墨的灵动,又以时代的眼光赋予传统以新生。这种「承古开新」的艺术实践,不仅成就了个人在书法史上的独特地位,更成为连接古典碑学与现代书法的重要津梁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李志珍:十五运助力广州打造时尚产业生态圈| 十五运365天365人
下一篇:没有了

友情链接: